隨著信息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電信網絡詐騙犯罪手法也不斷迭代。于2022年12月1日起施行的、守護百姓錢袋子的《反電信網絡詐騙法》正讓詐騙犯罪分子無處遁形。
近期有哪些詐騙手法高發,普通人該如何防范呢?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梳理今年8月至12月某地公安局發布的每周電信網絡詐騙案件報案情況發現,刷單返利類詐騙是近4個月以來最高發的案件類型。此外,不少詐騙手法和熱點事件如疫情、世界杯等結合了起來。
安恒信息網絡犯罪研究中心主任姚龍飛告訴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由于電信網絡詐騙是一種“短平快”的犯罪活動,犯罪分子更換詐騙劇本、詐騙網站乃至整個詐騙后臺資源的成本都很低,詐騙分子的作案手法也不斷翻新,詐騙分子借著各類實事熱點進行詐騙。前兩年,“殺豬盤”“裸聊敲詐”仿冒公檢法類詐騙比較多,后來又出現了大量投資理財、客服退貨、刷單返利類詐騙。
某公安局打擊犯罪偵查支隊(反詐專班)隊長馬山(化名)則告訴貝殼財經記者,“屏幕共享”技術成了詐騙分子用來騙取錢財的最新“套路”,需要民眾警惕。對于普通民眾如何防范電信網絡詐騙,馬山表示最關鍵的是不要泄露自己的銀行卡號和驗證碼信息。
馬山稱,“《反電信網絡詐騙法》的推出,不光推動了公安機關對詐騙分子的打擊力度,也讓各行各業,特別是銀行、電信部門也有法可依?!惫膊扛辈块L杜航偉撰文表示,《反電信網絡詐騙法》條文雖然不多,但堅持急用先行,針對性、適用性、有效性強,是一部“立得住、行得通、真管用”的立法。
那么,《反電信網絡詐騙法》的實施將如何從根本上打擊電信網絡詐騙?
刷單返利已成為電信網絡詐騙“TOP1”案件類型
“電信網絡詐騙的類型五花八門,詐騙手段在持續不斷翻新?!瘪R山對貝殼財經記者說,“從最開始的冒充公檢法,到投資理財類騙局,現在出現較多的則有刷單返利、冒充網站客服等。從受害者人群來看,刷單、冒充客服類的詐騙針對年輕人較多,而虛假投資等則更多針對老年人?!?/p>
記者注意到,目前多地公安系統均會定時總結相關電信詐騙的風險案例以提醒民眾注意。如某地公安局總結12月初的一周電詐風險排行榜單時,刷單返利類、冒充電商物流客服類、虛假購物類、網絡游戲產品虛假交易類、虛假網絡貸款類等5種詐騙類型占天津市電信網絡詐騙總發案的79.02%,成為5大高發類案件。
記者梳理該地自8月至12月發布的每周電信網絡詐騙案件報案情況發現,刷單返利類詐騙基本上沒有掉出過前兩名,是最高發的案件類型。
據了解,刷單返利類詐騙的由頭多種多樣,但實現形式一般是先許以潛在受害者一些“甜頭”,如先以轉賬5元返現10元等小利小惠予以誘惑,當潛在受害者“上鉤”后,再一步一步加大“賭注”。
為了解刷單返利騙局究竟如何讓人“入局”,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輾轉進入了一個疑似為詐騙分子控制的“刷單返現”微信群中。記者發現,群主在群中分別發布了轉賬5元返10元和轉賬10元返20元的任務,當記者照例繳納5元和10元后,果然收到了雙倍的紅包“返現”。
圖片來源: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參與疑似刷單詐騙群聊的手機截圖
但當從10元返20元之后,第三件“任務”20元返40元就需要離開微信平臺,轉而去另外一個博彩APP幫助“兼職刷單”,記者看到,后續的任務金額有高達上千甚至上萬元的“返現”。此時“群主”要求記者使用銀行卡轉賬才能進行下一步的“刷單任務”。
對此,多位有反詐經驗的人士告訴記者,此時詐騙分子就已開始逐步“收網”了,如果再貪心下去,不只無法拿到“返現”,投入的金錢都將血本無歸。在已報案的刷單案例中,有受害者因提供銀行卡轉賬或者被誘導申請信用卡轉賬,造成了上萬元甚至幾十萬元的損失。
最新詐騙“套路”有哪些?
詐騙分子也“追熱點”,警惕利用“世界杯”“疫情”等詐騙,警惕屏幕共享
“總體來說,近年來電信詐騙的類型和方式越來越多,制作的假冒網站、假證件等也越來越精細。騙術也在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進化,如過去冒充公檢法的詐騙方式較多,但現在許多老百姓接到要轉接公安局、檢察院等的陌生電話都知道對方是騙子,所以這種騙術相對變少了;而當前隨著疫情形勢的變化,又出現了假冒疫情防控人員謊稱檢測到核酸陽性要求核實身份,或者假冒客服身份謊稱購買過的貨物有陽性等新詐騙手段?!瘪R山表示。
貝殼財經記者注意到,上海、浙江、天津等多地公安局均公布了關于詐騙分子發送“混管陽性”釣魚短信,打電話謊稱潛在受害者為陽性密接人員,甚至在聊天群內發布“快速出核酸檢測結果”的詐騙案例,充分說明了詐騙手法“跟著熱點走”。
安恒信息網絡犯罪研究中心主任姚龍飛表示,近期“世界杯”成為全球熱點事件,以“賭球”為主題的詐騙新聞也不時見諸報端。安恒信息負責新型網絡犯罪研究工作的“神盾局”團隊監測到近期詐騙站點呈現上升趨勢,在世界杯開幕前兩周達到峰值,每周新增詐騙網站近2萬個。
而在具體的詐騙套路上,馬山提醒稱,當前最需要警惕的是不要隨便給他人開啟“屏幕共享”。
一起公開案件顯示,11月5日,天津市市民陳先生在家中接到一通陌生電話,對方稱自己是京東金融客服人員(實為假冒),告訴陳先生他之前在京東金融有過一筆借款,并準確地說出陳先生身份信息、電話及住址。信以為真的陳先生按照對方的要求下載了一款APP,并開啟了語音通話和屏幕共享功能,跟著對方的指示操作了銀行賬戶上的存款,在兩個小時內分多次將35萬元打入對方指定銀行賬戶。
馬山告訴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這類詐騙套路之所以能夠“得手”,是因為受害者在屏幕上的任何操作都在對方的監視下,只要稍有遲疑對方就會立即催促,通過這種方式不給受害者反應的時間。而“共享屏幕”相當于是手機的錄屏操作,它會把屏幕上顯示的內容同步讓對方看到,受害者在手機上的所有操作,包括輸入個人信息、密碼,收到驗證碼等過程,都在對方的監視中,就算當事人意識到不對,不法分子也會通過獲取的驗證碼進行轉賬。
《反電信網絡詐騙法》亮劍黑灰產,非法買賣銀行賬戶將受大額處罰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在灰黑產平臺發現交易銀行卡信息的截圖
12月11日,貝殼財經記者在灰黑產平臺發現,仍然可以搜索到倒賣銀行卡的“業務”,而購買這些銀行卡的有相當多“買家”就是詐騙、網賭等需要“洗白”或者轉移資金的詐騙分子。
“目前存在有些人為了高額回報故意出售或出租自己銀行卡的行為。早期一張(實名)銀行卡可能售價在二三百元,隨著持續打擊,銀行卡價格漲至一兩千元甚至五六千元,對公賬戶的價格則達到上萬元?!瘪R山說,“我們通過‘斷卡行動’,把出租出售銀行卡、電話卡的行為‘打掉’。對于這些人,我們會進行懲戒,他們也會受到行政處罰,此后只能在柜臺交易,相關行為納入信用記錄,只能保留一張銀行卡一張電話卡?!?/p>
貝殼財經記者注意到,在《反電信網絡詐騙法》施行后,倒賣銀行卡的行為將受到更加嚴重的處罰。
12月9日,根據新鄉市公安局發布的信息,新鄉市原陽縣公安局電偵大隊于12月6日聯合該縣福寧集派出所抓獲一名出賣個人銀行卡幫助電信詐騙犯罪的違法行為人鄭某。經查,2022年11月中旬,鄭某明知個人名下銀行卡不得出租、出借、買賣的情況下,仍將自己的建行儲蓄卡賣給朋友徐某,在2022年12月2日一起涉案13.7萬余元的電信詐騙案件中,受害人2990元被騙資金被轉入其名下這張建行儲蓄卡,根據《反電信網絡詐騙法》第四十四條,鄭某涉嫌非法出租、買賣銀行賬戶、支付賬戶,警方依法對其處以79200元罰款,開出了該法生效后新鄉市首個大額行政處罰單。
電信網絡詐騙鏈條分為勾連、建站、實施犯罪、資金結算 如何有效打擊?
馬山告訴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他所在的反詐專班以“四專兩合力”(專題研究、專門隊伍、專案偵查、專業設備,抓好內部合力、整合外部合力)建設為引領,早在2020年就已經成立。對于如何打擊詐騙分子,以及如何保護老百姓避免被騙,馬山表示,他們的工作早期以“打”為主,現在則是在持續打擊的同時,積極進行預警勸阻和宣傳。
姚龍飛向記者介紹,從勾連、建站、實施犯罪到資金結算,電信網絡詐騙上下游利益鏈條分工清晰,在境外部分地區已經形成成熟的犯罪生態。
其中,勾連環節主要是指犯罪嫌疑人利用在線匿名聊天工具或私密論壇進行交流,組建犯罪團隊或交流犯罪資源。販賣個人信息的“菜商”、倒賣兩卡的“卡農”主要是在此環節交易;建站環節即建立涉詐網站,包含提供互聯網接入、服務器托管、網絡存儲空間、通訊傳輸通道、軟件開發、技術支持等服務。
而實施犯罪是詐騙最為關鍵的環節。犯罪團伙會根據受害人特征制定標準的“詐騙劇本”,再由“話務員”逐字逐句傳遞給受害者,最終誘導受害者轉賬,完成詐騙;資金結算則是最末端的洗錢環節。隨著區塊鏈技術的不斷發展,虛擬貨幣與跑分平臺、第四方支付平臺相結合的模式被犯罪團伙越來越廣泛地使用。
馬山表示,他們對電信網絡詐騙采取全鏈條打擊,在該鏈條之上,除了實施詐騙的犯罪分子外,還有相當一部分灰產從業者,具體包括倒賣銀行卡、電話卡、對公賬戶,以及涉詐APP、個人信息泄露等相關灰產。由于目前電信網絡詐騙團伙大多分布在境外,基于疫情原因出國打擊相對困難,對這些灰產的嚴查也能形成對詐騙產業的有效打擊。
馬山對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表示,反詐需要各部門共同的力量,他所在城市成立了聯席辦,銀行、電信、網信乃至教育等各相關部門都是成員單位,會在固定時間召集會議、進行溝通,各個部門會在相應的環節進行宣傳,如教育局會給發布“致學生家長的一封信”,提醒學生和家長注意那些可能針對青少年的電信詐騙行為,以減少詐騙的發生?!啊斗措娦啪W絡詐騙法》的推出,不光推動了公安機關對詐騙分子的打擊力度,也讓其他各行各業,特別是銀行、電信部門更加有法可依?!?/p>
姚龍飛則表示,近年來,電信網絡詐騙等涉網犯罪發案每年都大幅攀升,造成巨大損失,呈現出多行業支撐、產業化分布、集團化運作、精細化分工等跨國有組織犯罪特征,背后利益鏈條錯綜復雜,犯罪黑灰產業已形成生態。從實踐情況看,通信、金融、互聯網等行業治理還存在漏洞和薄弱環節,需要進一步完善制度,形成打擊治理合力,《反電信網絡詐騙法》的實施為“源頭治理、綜合治理”提供了法律支持,幫助監管執法部門對相應犯罪活動進行精準、嚴厲的打擊與懲治。
姚龍飛表示,“神盾局”對網絡電信詐騙、網絡賭博、網絡淫穢等新型網絡犯罪進行研究,并研發了反電信網絡詐騙受害人預警平臺、黑灰色生態監測情報系統,旨在以“專業化技術對抗職業化網絡犯罪”,“我們通過大數據、機器學習等技術去發現藏匿在網絡空間內的作案工具和詐騙分子,基于相關網絡犯罪研究成果為公安機關提供網絡犯罪偵查支撐,成立以來已協助公安機關破獲各類新型網絡犯罪數百起,涉案金額上百億?!?/p>
普通民眾如何防范電信網絡詐騙?絕不透露銀行卡號和驗證碼
多名一線警員以及反詐專家告訴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從受騙人群看,文化程度和受騙并沒有顯著關系。
“電信網絡詐騙的目標非常廣泛,既有高學歷高收入的白領精英,又有剛剛接觸網絡的老人小孩,受害者不分性別、年齡、職業,每個人都可能是騙子的下一個目標。我們見過最小的受害者還在讀小學,為了玩游戲買裝備充值被騙。而百萬乃至千萬級的案件,則更容易發生在30到45歲這個階段的人群中。一方面,這類人群受教育程度較高,在社會上打拼多年,已經有一定的資產積累了,不法分子愿意投入時間精力來牟取巨額利益。另一方面,這類人群已經習慣了網絡生活的便利性,但其網絡安全意識并未提升到對應水平。他們接觸網絡的時間越長,在網絡上暴露的個人信息也就越多,不法分子為其定制詐騙劇本也愈發容易了?!币堬w說。
姚龍飛表示,從根源上來說,普通民眾還是要注意保護個人信息,比如日常在社交媒體上發布的照片文字、收發的快件信息或者在公共場合連接免費WIFI,這些行為都可能暴露個人隱私數據,“我認為,民眾要提高網絡安全意識,加強個人信息保護。同時,我也呼吁各部門、組織以及行業內企業應結合自身技術實力、涉詐場景特點積極提升內部風控和宣防能力,確保內部員工不被騙、服務對象不受騙、自身資源不助騙?!?/p>
“今年以來,我們能夠更精準地定位潛在受害者給涉詐賬戶轉賬的行為,從而能夠更直接地把潛在受害者推送給預警員,進行提前干預。點對點,人對人,定位到潛在受害者后,專班打一次(電話),‘9610’打一次,社區民警打一次,最后當面。通過我們的干預,近期詐騙案件的數量有所下降?!瘪R山說。
在馬山看來,防范電信詐騙,最關鍵的就是不要泄露自己的銀行卡號和驗證碼信息,“因為萬變不離其宗,絕大多數詐騙最終都需要受害者的銀行卡號和所收到的驗證碼才能繼續下去?!?/p>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羅亦丹
編輯 岳彩周
校對 盧茜